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活动图片 > 正文
    购物车
    0

    书归正传《同仁堂》

    信息发布者:wagoutai
    2018-10-02 19:43:00   转载

    由同仁堂集团出品,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北京评书传承人连丽如历时4年筹备创作,以北京评书口语化方式讲述民族品牌“同仁堂”创业史的《儒商同仁堂》十一前与读者见面。这不仅是同仁堂和北京评书两个跨领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巧妙结合,也是北京评书传承人连丽如先生评书创作的收山之作。

    书归正传《同仁堂》

    书归正传《同仁堂》

    《儒商同仁堂》的最初想法产生于2014年前后,当时人民东方出版社负责此书的编辑姚恋找到评书名家连丽如,希望根据现有史料创作一部关于同仁堂的评书,出于慎重,连丽如并没有马上答应,“我心里就记下了这个事儿。对于一名评书演员,遇到一个好题材进行创作是十分难得的,我也很看中这个机会。但是同仁堂家喻户晓、驰名中外,没有足够把握,我不敢答应。”连丽如介绍说,“其实,我和同仁堂是有一定渊源的。作为北京人,我可以说是吃同仁堂药长大的。我爷爷在世的时候是同仁堂乐家太太给做的媒,因此我们家和乐家从感情上还有些牵连。解放初期,我父亲连阔如和当时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同为人大代表,在家里见过他,因此脑子有一些印象。小时候,我又经常去药店给母亲抓药,对中医药和药店有很深的了解。我从小长到大,身边有很多跟同仁堂有关的故事,我把这些所闻所见融入书的创作里,所以这些方面的创作并不算困难。困难的是同仁堂留存下的史料不完整,面对同仁堂近350年的创业发展,到今天创下如此辉煌的业绩,以什么为主线是成书的关键。考虑了快两年时间,加上编辑姚恋不懈努力,我才最终下决心创作评书《儒商同仁堂》。”

    书归正传《同仁堂》

    书归正传《同仁堂》

    为此,72岁的连丽如和老伴儿贾建国查资料、找中医药届的朋友切磋。“这里还有很多创作难点。比如,对于中药药方在评书中怎么处理,中国传统中药药方数量众多、浩如烟海,对于同样的病症,不同大夫开出的药方就有可能不一样,这会对读者造成很大困惑。考虑再三,决定书里一个具体药方都不写,而更多的介绍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从创建同仁堂的乐氏家族始祖乐良才说起,以创业精神为主线,严格按照历史脉络,同仁堂‘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的原则也成为评书创作的原则。”

    书归正传《同仁堂》

    书归正传《同仁堂》

    同仁堂349年的创业历史基本上是中国近现代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年代跨度这么大的一部书涉及社会、吏治、经济、民俗等太多内容,细微的东西都不能有差错。”连丽如坚持“不胡编、不戏说”,对书中很多细节描写精益求精,遇到清代的问题她请教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遇到民国年间的问题她请教京剧《风雨同仁堂》的编剧张永和先生。连丽如说,“我很欣赏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在艺术创作上一点儿都不能马虎。我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这代人的努力,为传统中医药文化和评书艺术的传承出一份力。”

    书归正传《同仁堂》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